众所周知,知识储备、考试心态和应试技巧是决定考试成败的重要因素。“一模”考试前,不少考生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和或多或少的焦虑。但是,如果心理压力的超负荷和焦虑氛围的干扰得不到有效调节,就会影响考生考试时的发挥。以下是不利于考生迎考的3种考试应激反应心态,父母和老师要提早发现,帮助考生适时调整。考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更为重要。
害怕“我不行”的自卑心态
自卑,通常源于自信心缺乏和过分注重与别人攀比。自信心缺乏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;或因过分注重攀比有种挫败感。一个对学习和前途缺乏自信心的人,未上考场就已输掉大半。
对于自卑的考生,父母和老师要不断鼓励孩子,激发其学习动力。要知道,即使考生是一只病猫,在这种激励下,也会变成一只老虎。要随时给考生前进的动力,引导其成为有信心的人。
而最主要的还是考生的自我心理调适。首先,不用“我不行”“我真笨”等字眼否定自己,这对自信心无疑是致命的打击。其次,考生要明白一点,即挫折在所难免。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遇到挫折,如果很快就灰心,只能说明不够坚强。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挑战等待自己,一次考得不好并不代表什么,只要自己尽力了,就没有必要对谁感到抱歉。只要调整好心态,下次就有机会取得成功。最后,考生要及时分析失败的原因。如果是因为没有用功、没做充分准备,那么下一次考试前,做好充分准备就是了;如果已经尽了最大努力,但还有不会做的题,就要通过问同学或老师解决,弄懂了就是收获。考生要记住:凡事尽力皆无悔。只要自己尽力了,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。告诉自己,重整旗鼓,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。
认为“都会了”的自负心态
自负,源于自信心膨胀。通常来讲,自负的考生总是自以为是,唯我独尊,觉得自己什么都行,哪方面都好。表现在学习上,就是认为自己都会了,虚夸浮躁,自满得意,丧失进取心,满足于现状。
对于自负的考生,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引导考生客观评价自己、看待他人,让他们懂得“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”“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的道理。其次,要给考生创造一点遭遇挫折的机会。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考生心理机制健全,不至于过分自负而经受不住打击。考生要明确高考容不得疏忽,一分之差就可能导致结果完全不同。所以,考生要脚踏实地,把“一模”考试前该做的事情做完、做细、做好,同时,还要总结考得好的原因,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努力,争取在“一模”考试和高考中获得更大的进步。
担心“考不好”的焦虑心态
焦虑,在心理学上指面对情境产生不良预期而出现的内心紧张不安或恐惧。考试焦虑是指考生对考试失败的担心、紧张、忧虑和恐惧等情绪状态,是大部分考生会有的本能反应。存在前两种心态的考生也会有焦虑的时候,但适当的紧张焦虑有助于智能发挥。紧张是唤起和维持大脑兴奋性的力量,促使人思维活跃。但是过度焦虑对生理、心理有很大危害。由于考生个体对考试情境的认识程度、生活经验、承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,反应行为也不同。
父母和老师要让焦虑的考生明白,模拟考试是一次过程性、检查性考试,是考生对过去学习情况的反馈,它可帮助师生进行下阶段教学的调整。考生要重视从考试中获得的信息,客观分析学习中的得失,弄清丢失分数的原因。只有在每次模拟考试后及时总结并改正,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焦虑的考生往往明白却不能自控。其实,考生可进行放松训练,以增强自我的躯体可控感。
第一,呼吸放松:轻轻吸气,延长吸气时间,再缓缓呼气,反复多次。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呼吸放松训练。
第二,肌肉放松:闭上眼睛,找个舒服姿势,握紧拳头,寻找紧张的感觉,然后松开,沿着手臂向上,再从头到胸,到腰腹、脚跟,寻找每个身体部位紧张和放松的感觉,最后寻找全身放松的感觉。可坚持每天睡前做一次肌肉放松训练。
第三,冥想放松:配合放松和平静的轻音乐,结合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,加上积极的语言暗示,可在午间和周末坚持冥想放松训练,增强自身对躯体的可控感。使自己在焦虑状态下尽快调适心理,把情绪调整为适当的紧张焦虑,起到积极作用,使大脑兴奋,思维活跃,促进智力的发挥。
总之,高考不仅是考生学习能力的较量,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。考前,考生可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,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,结合合理的作息安排,劳逸结合,适当进行体育活动,高效复习,充满自信,不灰心,不放弃,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。以轻松的心态、丰富的知识储备、健康的心理素质、良好的应试策略迎接即将到来的“一模”考试和高考。
更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,如院校纵览、专业盘点等优质内容,请关注高考官方公众号“名校无忧”(mingxiaowuyou)查看。名校无忧,人人都是名校生!2017高考生必备,为中国学子进入国内外一流名校提供最佳解决方案,拥有低分上大学、海外名校留学、高薪职业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。专业、高效、可依赖的高等教育择校专家。